牛金星,这位“大顺”王朝的丞相,以其智谋与野心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然而,1644年,他的一个决定却直接加速了李自成的灭亡。那一年,李自成在营中设宴招待李岩,却亲手将其处死,导致了军心的剧烈动荡,也为李自成的失败埋下了隐患。
李自成起义的起点是在1630年,最初他在陕西发动了起义,并积极招募有识之士。李岩,这位深得众人称赞的人才,前来投效。李岩擅长识才治事,被誉为古代的萧何、李善长与诸葛亮,他的能力和才华让李自成逐步建立起了自己的文官班底。李岩的推荐让牛金星与宋献策相继加入,这两位杰出人才为李自成的崛起提供了坚实的基础。
牛金星,作为一位能干的军事谋士,其深刻的政治洞察力让他在李自成的阵营中占据了重要地位。尽管他精明能干,却也显得心胸狭隘,性格上有些小肚鸡肠。李自成的胜败与牛金星密切相关。明末,社会动荡,财税体系崩溃,民众疾苦,百姓纷纷投奔起义军。与此同时,朝廷无法解决灾荒问题,农民更是因繁重税负而起义频发。
展开剩余73%牛金星深刻感知到了明朝政权的腐败和社会的动荡,作为举人出身,他与士绅阶层交往密切,对朝廷的腐败心生不满。由于他与明朝官场格格不入,牛金星决定投身起义,支持李自成。在投奔李自成后,牛金星迅速提出建议:减轻赋税,严明军纪,避免无辜杀戮,从而争取民众与士大夫的支持。这些实用的建议帮助李自成迅速扩大了势力。
随着李自成的势力逐渐壮大,牛金星不仅在军事上提供建议,还主持起草礼仪、历法与政令,为新政权的建立提供了制度框架。进入京师后,牛金星被任命为殿阁大学士,成为李自成的丞相,权力进一步巩固,但他的一些行为却开始加速李自成的垮台。
牛金星能力虽强,但眼光短浅,他缺乏远大的战略眼光,只想着过上舒适的日子。进入京师后,牛金星与李岩的矛盾逐渐加深,最终演变为难以调和的敌对关系。李岩的眼光独到,深知李自成应当低调行事,特别是要笼络明朝的士大夫与吴三桂,避免过早地提及登基称帝的事情。他认为“关外的清军”和“明朝的内乱”不难对付,应该集中力量稳住明朝士族的心态。
然而,李自成沉迷于胜利的喜悦中,忽视了李岩的建议。相反,牛金星提出要对明朝官员采取强硬措施,并急于策划登基称帝,李自成对此颇为高兴,采纳了他的意见。李自成在这一时期逐渐陷入对权力的追求,失去了更广阔的战略视野,也导致了他与吴三桂的关系破裂。
山海关战役爆发时,李岩曾建议迅速进军,趁清军尚未到达之前占领关隘,而牛金星却坚持缓慢推进,认为吴三桂会因为家人的安危而不敢反叛。牛金星的这一决策,给了吴三桂与清军联络的时间,最终导致李自成的失败。六天的拖延,令李自成错失了良机,而清军则迅速增兵,形势急转直下。
山海关之战的战斗异常惨烈,双方拼尽全力,沙尘弥漫,激战从早晨持续到下午。清军乘机发起猛烈攻击,最终李自成的军队疲惫不堪,败下阵来。李自成手下仅有6万兵马,而清军与吴军合力已有16万,胜负几乎没有悬念。
败北后,李自成失去了信心。李岩建议坚守京师,并在周边省份布防,以防止清军南下,但李自成的雄心早已消散,牛金星却进一步推崇退守陕西、宣扬“称帝”的观点。李自成登基的典礼,由牛金星全权策划并主持,甚至在祭天时李自成也未亲自到场,这一切的安排体现了牛金星的权术与野心。
然而,李自成的登基仅是一场空虚的仪式,草草收场后,他带领大军撤退,结束了自己短暂的“皇帝”生涯。撤离时,李岩建议李自成留在河南,重新部署防线,但牛金星却借机挑拨,指控李岩意图自立门户。李自成未能分辨真伪,决定斩杀李岩。
牛金星的这一举动,标志着“大顺”政权的分崩离析。李岩之死使得军心涣散,士气低落。刘宗敏愤怒不已,誓言为李岩报仇。为了保命,牛金星开始策划逃亡,最终投降了清朝。然而,由于他与明朝官员关系恶劣,清朝并未给予他重要职务。
牛金星的儿子牛佺成为了黄州知府。1652年,牛金星因病去世,临终遗言让人深思:“吾死,必葬香山之阳,闭门教子,勿再出仕。”显然,牛金星深知自己的名声不佳,因此希望后代能避免陷入官场的纷争,专心读书。这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,既充满权谋与野心,又深知自己所走的道路注定了孤独与失败。
参考书目:《清史稿》
发布于:天津市亿资策略-杠杆配资炒股-在线股票配资-券商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